每年春節(jié)前后,我們各地的愛爾眼庫工作者都會前往眼角膜捐獻者家中,看望他們的親人,送去節(jié)日的問候。這個并不是工作任務(wù)之一,而是從六年前家眼庫成立開始,我們工作人員源于內(nèi)心的“習慣”。對我們而言,每一位捐獻者的心愿之所以能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角膜捐獻是一個莊重、嚴謹且時間要求嚴苛的醫(yī)療過程,在愛爾眼庫,絕大部分眼角膜捐獻的完成,是源于捐獻者家人的積極配合、妥善安排和及時協(xié)助。
不能忘卻的紀念:他們助至親遺愛人間
農(nóng)歷小年,武漢三鎮(zhèn),我們眼庫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一起看望眼角膜捐獻者家屬及義工。捐獻者周莉的父母,當年批響應(yīng)國家獨生子女政策,去年他們年僅40歲的女兒因病早逝,臨別前委托父母為其實現(xiàn)捐眼角膜的心愿。兩位老人忍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巨痛,幫助女兒把“生命禮物”捐給了愛爾眼庫,周莉的雙眸讓兩位盲癥患者重見光明,也把她對世間的眷戀延續(xù)了下去。如今,身體欠佳、無依無靠的二老在養(yǎng)老院中度過余生。看到愛爾眼庫人員的到來,他們非常高興,握著工作人員的手有說不完的話。
武漢科技大學經(jīng)濟與文法學院經(jīng)濟學副教授毛一麟,生前勸說家人為他實現(xiàn)捐獻心愿,不僅自己是一名遺體及眼角膜捐獻者,也現(xiàn)身說法感染著身邊的人,讓更多人加入了捐獻志愿者的隊伍。普通退休工人汪桂鳳,盡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卻說服家人支持了她“驚世駭俗”的心愿:捐出眼角膜幫助別人。還有陳正凡叔叔,生命進入倒計時時,他告訴了家人捐獻眼角膜的心愿。當時兒子難以接受,但父親態(tài)度堅決,不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灌輸”角膜捐獻的好處,“每個人都會離開世界,如果我走了,還能幫助別人看得見,不就等于我還能看得見嗎?”—— 這些心有大愛的人們,堅守著自己延續(xù)光明的心愿直至離別,他們的家人也不負所托,成為助他們遺愛人間的重要力量。這樣的奉獻者與他們的家庭,應(yīng)該被銘記!
心懷感恩前行:志同道合傳遞正能量
在眼角膜捐獻的事業(yè)中,志愿者始終如一的支持和奉獻,讓眼庫從不孤獨,充滿力量。鄒道毅、張漢炎、彭志國和陳秋菊,是一直活躍在湖北遺體及角膜捐獻隊伍中的堅強力量,多年來他們一直致力于眼角膜捐獻的宣傳和推廣。鄒道毅大爺是武漢市漢陽區(qū)老年大學“留愛小組”的創(chuàng)建人,81歲高齡的他為了捐獻事業(yè)的宣傳不遺余力、四處奔波。張漢炎老人成為愛爾眼庫的角膜捐獻志愿者已六年多,每逢節(jié)日都不忘給我們眼庫工作人員送去問候和鼓勵。盡管老人生活在福利院,條件有限,但也是竭盡全力、言傳身教去影響身邊的人,支持并加入志愿者行列。很多時候,當我們眼庫的工作陷入瓶頸和困境時,這些無私的志愿者的幫助和鼓勵,就像一股神奇的正能量,給予我們無盡的力量和智慧,及堅守的理由。新春將至,讓我們一起為這些善良而偉大的人祈福,祝福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