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學醫的,我們很認可、接受他在離世后還能救助他人的決定,更加希望他的主刀醫生或者腫瘤科醫生參與病理研究,希望再也不要有孩子經歷我家孩子這樣的痛苦……”今日,說起去世后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兒子張國盛,長沙瀏陽人張逢偉強忍悲痛說,捐獻眼角膜和遺體是兒子最后的心愿,他要幫兒子實現心愿,帶給他人希望。
21歲的長沙醫學生因病去世,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出生于長沙瀏陽市的張國盛是一個身高1.8米的帥小伙,今年21歲的他是長沙醫學院口腔醫學專業的學子,2年前他讀大二時被診斷為罕見的心臟滑膜肉瘤。
8月29日,長沙大中小學的學生紛紛到學校報到,張國盛卻再也沒能走進心愛的校園。當天15時30分許,張國盛沒能抗住病魔的折磨,離開了心碎不已的父母和還在上學的妹妹,離開了這個他無限留戀的世界。
基于他生前的愿望,父親張逢偉、母親黃靈芝聯系了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站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并在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站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替代張國盛簽署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確認登記表,用行動回饋張國盛在世時向他們一家人伸出援手的愛心人士和社會。
淚眼婆娑的張逢偉、黃靈芝說:“沒想到孩子走得這么快,作為父母,我們盡了全部的努力,只是無奈當今的醫學還沒有辦法幫助到他。孩子自己是學醫的,我們很認可和接受他在離世后還能幫助醫學進步、救助他人的決定,更加希望他的主刀醫生或者腫瘤科醫生參與病理研究,希望再也不要有孩子經歷這樣的痛苦。”
記者了解到,經長沙愛爾眼庫評估,張國盛捐獻的眼角膜清澈透亮,符合移植要求,至少將幫助兩名角膜盲癥患者重見光明。張國盛捐獻的遺體被送到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他由此成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和“無言良師”。
他不能一生為醫,卻實現了一身為醫
張國盛走了,了解他故事的人,心中只留下無盡的心疼。要知道,殘忍奪走他年輕生命的,是罕見的心臟滑膜肉瘤。這種疾病的罕見性和突發性使得求醫過程無比艱辛,張國盛和父母都是咬著牙堅持下來的:
2020年9月5日,張國盛感覺不適前往瀏陽市中醫醫院,行穿刺術,穿出血性溶液。9月7日,他被送往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急診住院,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他的癥狀好轉后便出院繼續回校學習,這讓張國盛和家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2021年2月19日是農歷正月初八,張國盛再次入院進行手術,雖然腫瘤切除手術很成功,但家人還是從醫生口中得知一個不好的消息:具體情況需等待病檢結果,結果大概率為惡性,且預后會很差。
一家人懷著忐忑、希冀等待了一個月,最終希望落空了:張國盛腫瘤復發的情況在術后一個月出現,前后共10次的化療隨之而來。雖從未想過要放棄,但這一期間張國盛和家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旁人難以想象的。
生命是脆弱的。張國盛從2020年9月確診到2022年8月29日離世,從留觀、好轉、手術、化療到病情惡化、離世,即使在治療期間瀏陽市紅十字會、長沙醫學院、社會公益組織、高中同學等紛紛給予張國盛幫助,卻沒能成功挽回他年輕的生命。
在還沒能盡情綻放的年紀,面對命運的殘酷,張國盛沒有放棄,也沒有迷失在沮喪情緒中,而是反復思考一個問題:身為醫學生的自己,如果真的失去未來行醫救人的機會,如何去圓心中那個溫暖的夢想呢?于是,他作出一個決定:捐獻眼角膜和遺體——既然自己失去希望,那就成為別人的光,帶給他人希望。
“作為眼角膜捐獻協調員,我見過了很多像國盛一樣的人和故事。在正要起飛的年紀,生命戛然而止,這是令人悲痛的。但越來越多的人面對生命不公待遇時,仍選擇用有限的生命傳遞無私的大愛、傳播無限的能量,這是角膜盲癥患者們的希望。”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站協調員李煒表示,張國盛雖不能一生為醫,卻實現了一身為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