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證券報》攜手共繪“個性化近視手術”新藍圖 愛爾眼科100家醫院 啟動與愛爾康全光塑技術戰略合作
愛爾眼科與愛爾康(中國)眼科產品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愛爾眼科醫院集團100家醫院推動全光塑技術合作協議”
4月18日-19日,2025愛爾康中國Wavelight屈光手術高峰論壇暨全光塑全國學術峰會在深圳圓滿舉行。峰會期間,愛爾眼科與愛爾康(中國)眼科產品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深度戰略合作,共同簽署“愛爾眼科醫院集團100家醫院推動全光塑技術合作協議”。此次簽約意義深遠,雙方將以技術共享為核心,以人才培養為支撐,以科研協作為紐帶,全力推進屈光手術標準化診療體系建設,加速前沿技術在臨床領域的普及應用,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時受益于前沿的技術成果。
愛爾眼科部分專家在會上發表精彩的學術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峰會吸引了眾多權威專家與行業翹楚。來自南開大學附屬天津市眼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及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屈光手術領域的前沿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愛爾眼科共有150位專家參會,其中23位專家就全光塑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學術研究發表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真實眼3D模型+AI算法”
全光塑引領個性化3D全眼定制時代
全光塑,又被稱為3D精雕,是一種結合了波前像差、角膜地形圖、眼軸長等數據來進行屈光矯正的個性化近視手術方式。
世界屈光手術及視覺科學學院會士、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手術學組組長王錚教授進行學術演講
“簡單來說,‘全光塑’技術的核心在于‘真實眼3D模型+AI算法’的結合,這項技術充分考慮每一個患者、每一雙眼睛的特點,量睛打造更適合每雙眼睛的手術方案?!笔澜缜馐中g及視覺科學學院會士、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手術學組組長王錚教授解釋。
全光塑可矯正1100度以下近視、450度以下散光,基于其“全眼定制”的特點,手術精準度更高,夜視力優秀。因此對夜間視力要求高,為有精細工作需求的人群,比如教師、醫生、雕刻師、繪畫師等,全光塑提供了新的摘鏡選擇。
強強聯合,深度合作
推動屈光手術技術惠及更多中國患者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全球總裁李力致辭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全球總裁李力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隨著愛爾眼科與愛爾康合作的持續深化,無論是創新人才培育體系、前沿技術推廣應用,還是商業模式的探索突破,都將為中國屈光市場注入強勁動能。未來,我們將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加速全光塑技術的臨床普及,致力于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品質卓越的屈光手術服務。希望通過行業合力,推動中國眼健康事業邁向更高臺階,讓清晰視界照亮每個人的生活。”
愛爾康副總裁、手術事業部總經理張健致辭
愛爾康副總裁、手術事業部總經理張健高度評價此次合作:“此次與愛爾眼科的戰略合作,是‘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的深度融合。依托百家醫院的規?;季?,全光塑技術將從示范性應用加速向普惠化臨床服務升級,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樹立新biaogan?!?/span>
峰會期間還舉行了榮譽表彰環節,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多位專家載譽而歸。
愛爾眼科7名專家榮獲“2024年度Wavelight全光塑個性化手術先鋒學術成就獎”
愛爾眼科北京地區副總院長張豐菊教授、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手術學組組長王錚、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遼寧省區副總院長方學軍、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手術學組委員張青松、昆明艾維眼科醫院屈光中心主任李旭松、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屈光手術學科主任馬代金憑借在全光塑技術臨床應用與學術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2024年度Wavelight全光塑個性化手術先鋒學術成就獎”。
同時,53家愛爾眼科醫院分別斬獲2024年度Wavelight個性化屈光手術 “卓越貢獻單位”“非凡貢獻單位”“杰出貢獻單位”“星芒璀璨獎”“飛躍貢獻獎”“千例實踐先鋒獎”“行業領航者成就獎”“新維光塑開拓獎”9大獎項,彰顯了愛爾眼科在屈光手術領域的卓越實力與行業前沿地位。
截至目前,中國全光塑手術應用量已突破3萬例
據悉,全光塑技術于2023年12月引進中國。愛爾眼科為國內較早引進該技術的醫療機構,并成功實施了全光塑手術。截至目前,中國全光塑手術應用量已突破3萬例,其中,愛爾眼科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專業優勢,累計完成全光塑手術近2萬例,占比67%,持續領跑行業。值得關注的是,全光塑技術自落地中國以來,根據術式的術后視力及視覺質量反饋,達到了99.1%的患者滿意度。
愛爾康正式開啟眼健康科普融媒矩陣,以權威媒體平臺為載體,推動屈光知識普及,愛爾眼科專家也將作為權威專家加入該項目,提升公眾對屈光近視手術的認知
王錚教授展望道:“此次與全球眼科領軍企業的深度合作,是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期待未來通過技術研發協同與成果轉化,將更多前沿技術轉化為普惠醫療服務,讓‘個性化屈光解決方案’跨越地域界限,惠及全球眼疾患者,共同書寫眼科醫療事業的新篇章?!?/font>
轉自大眾證券報
http://m.dzzq.com.cn/bond/5039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