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不改變角膜形狀使用安全,ICL手術成近視矯治技術趨勢
“不切削角膜、不改變角膜的形狀,通過微創手術將人工晶狀體植入眼內,以此來矯正近視的“有晶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ICL)”手術正在成為當下近視矯治技術的趨勢。”4月10日,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屈光學屈光分委會副主委、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學組組長王錚在《愛爾眼科推動ICL近視手術新發展》直播中談到。
王錚進一步介紹,ICL近視手術簡單的說,就是將“設計成矯正近視的超薄鏡片”放置于眼球屈光系統中的后房間隙,并固定于睫狀溝內,達到長久矯正屈光不正的目的。ICL近視手術可以矯正的近視度數范圍比較廣,zui高可矯正1800度近視。
“此外,ICL手術是將人工晶狀體放在眼內后房(虹膜與自然晶狀體之間的空間),保持房水循環,降低白內障風險(中央孔設計進一步促進房水流通)。”中華醫師協會眼科分會青光眼學組委員、愛爾眼科集團副總院長林丁介紹。
“眼內鏡近視手術對人工晶狀體的材質、生物相容性等性質要求較高,因為人工晶狀體是在患者年輕的時候植入眼內,可能得到年齡較大的時候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了才會取出來。”王錚教授坦言。
中國微循環委員會眼微循環屈光專委會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屈光學組副組長周進表示,“ICL近視手術使用的人工晶狀體與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晶狀體材質有較大不同,前者使用的是一種叫Collamer的膠原聚合物,這種材料與人眼角膜、自然的晶狀體材質非常接近,所以它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無異物不適感,臨床中,有患者在做完ICL手術后27年后取出來,該人工晶狀體依然非常柔軟、水潤。”
“目前,ICL近視手術所使用的的人工晶狀體是含有中央孔的型號,鏡片中央增加360μm微孔(無需虹膜打孔),可以促進房水前后房流通,大幅降低了術后高眼壓和白內障風險;光學區直徑增加,可以減少夜間眩光,暗光環境下視覺更自然;鏡片拱形設計優化,可隨眼球自然運動輕微調整位置,避免對自然晶狀體前囊膜產生持續壓力,長期使用更安全。”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屈光分委會委員、愛爾眼科集團屈光學組副組長方學軍說。
周進表示,第四代人工晶狀體鏡片自帶UV阻擋功能,可以保護視網膜免受紫外線損傷,尤其適合戶外活動人群、高原地區人群。此外,對于散光患者來說也可以使用ICL手術進行校正。“TICLzui高可矯正600度,為散光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轉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16d5bcba87fe4b528358677ad8380d9e